基础教育的基础——素质教育,才是撑起中国民族

发表时间:2020-12-08 10:41

再来个20年,素质教育仍然是基础

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1998年104日引用斯坦福大学Provost(大学二把手)Dr·Michele Marincovich的话:“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至今仍缺乏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(free and open inquiry)。我们相信,必须等到亚洲地区普遍存在着学术自由风气,以及能够进行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后,才能有一流学府出现。”因此,她认为亚洲大学(特别提及中国)需要20年才能赶上世界知名大学。

十多年后,在2010年南京举行的“中外大学校长论坛”上,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博士说:“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。”

斯坦福大学的校领导们是否患数字“失忆症”?1998年就说需要20年,十多年过去了,还说再需要“20年”。更恐怖的是,他还说:慢则50年……

又是一本算了几个“20年”都算不清的糊涂账!

文革结束后,中美两国派教育考察团互访,双方都曾做出同样的预言:“再经过20年的教育,中国的科技将远远把美国甩在后面!”预言的对错,暂且不论。十分有趣的是:这里说的也是20年!

中国人说的“三岁看老”,“百年树人”,显然是夸张的文学描述。作为科学论述,为什么斯坦福前后两位校领导都以“20年”说事?若然不是信口开河,这“20年”的依据从何而来?

这里有两种算法:第一种,学前3-4年,再加上小学6年、初中3年、高中3年、大学4年,共约20年。

另一种算法:据说,德国宪法明文规定,不允许教授6岁前的孩子任何学科知识。虽然美国宪法没有这个规定,但美国文化也不屑于让6岁前的孩子学习任何学科知识。这两个收割了人类大多数诺贝尔科学奖的国家,把义务教育定为12-13年。以美国为例,小学6年(或5年)、初中2年(或3年)、高中4年。加上大学4年,一共是16年,再加上研究生教育,大致20年。

我倾向第一种算法,因为即使不教授任何学科知识的学前教育,也是一种孩子社会化的情商教育。

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曾表示:“建成几所世界知名大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。”为了这个“20年”,我曾给《南方周末》写了一篇文章《一流学生从哪里来》,主旨是与许校长商榷:建成几所世界知名大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吗?我们先假设这个立论是成立的,然后按照这个假设往下推:要办世界一流大学,中国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


或者说,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什么条件?而中国最难实现的条件又是什么?如果世界一流大学至少必须具备四个一流:一流设施、一流管理、一流师资、一流学生;那么,中国最大的困难是“培养出一流学生”。因为中国可以通过举国体制在财力上向北大清华倾斜若干年,并进行世界范围的“重奖之下出勇夫”的人才招揽,完全可能在十年内,甚至更短时间,实现前三个“一流”。至于“一流学生”,则必须在全国范围内,从K-12(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)就开始扎扎实实地推行素质教育,否则北大清华不可能获得一流生源。


没有一流生源,北大清华就是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;根本不可能在4年内培养出一流大学生,进而在短期内培育出一流研究生。高校的三个职能是教学、科研、服务社会。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学生,怎么能算是世界一流大学呢?

一栋大厦能建多高,取决于它的基础有多牢固,而不是它的屋顶有多尖。没有20年时间去奠定基础,去培养具有“自由与开放式追问风气(斯坦福校领导语)”之学生,教授们只能在“高处不胜寒”的空中楼阁里坐而论道。试想,从小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、创造性、批判思维、质疑精神、探索意识、实践能力,我们能奢望他们上大学后肩负起中国崛起的重任吗?反之,那些在美国K-12中嗷嗷待哺并被培养了“自由与开放式追问风气”之“童子功”的生猛学生上了大学,教授们不想被追得“四处逃窜、狼狈不堪”都难……

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础,这个基础是“搬”不来的,必须自己经年累月地去夯实、去奠定。

中、美两国基础教育的最本质区别,说到底,就是两个字的差别:“考”生vs.“学”生。知识有两类:人类已知,人类未知。“考生——exam-taker”是在重复证实已知世界中徘徊不前;“学生——learning explorer(我杜撰的英语概念)”是去不断地探索未知世界。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有333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,而占人类约四分之一比例的中华民族直至2015年底才有一人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。

“钱老之问”:为什么大学里出不了大师?这就是回答!

有人可能会问:既然举国体制可以在短期内实现“前三个一流”,如果我们也用举国体制在100间高中里专门为北大清华培养生源,北大清华能否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大学生?答案是否定的。因为,这种“速成武功”有点“邪派”——高中生的成长模式已基本定型,此时才开始实施素质教育,已鞭长莫及,难以大器晚成。那么,不选高中,而选K-12100所完小和完中呢?让我们来分析我的“三脚架理论”。先请看下图:


许多人认为,教育是三位一体的,即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。所谓“三位一体”是指这“三位”因互相影响,互相渗透,相辅相成而为“一体”。

但我认为,教育是四位一体的,包括了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、自我教育。请看下图:


这个“四位一体”是个立体结构:首先是“三点成一面”;然后,再在这个面上凸现一个“点”:类似照相机的“三脚架”。因此,这个“四位一体”的理论,我叫作“三脚架理论”。这“三个脚”是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;再由这三个脚支撑起一个“中心”——自我教育。

自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,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。因此,素质教育的四位一体应该一体到“自我教育”上,即三个支撑点的教育应围绕自我教育来设计、来开展。既然素质教育的起点是人,归宿也是人,这个“人”就是素质教育的终极受体。教育(无论是学校教育,还是家庭教育,或是社会教育)起不起作用?起什么作用?有什么效果?都反应在教育的终极受体上。

既然是“四位一体”,许多时候“四位”难以截然分开,于是,形成了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关系。也可以说,支撑教育受体的三个“点”是相互渗透、相互作用的;如果只在为北大清华提供生源的100所完小和完中里实施素质教育,但学生们接受的“家庭教育”和“社会教育”是与素质教育完全背道而驰,尖锐对立冲突的应试教育,这种“闭门造车”的结果不言而喻。

前几年,Miami大学女足教练曾叫我在中国帮招收一两个女足运动员(为此,我还专门给孙雯打过电话),他们以为,中国女足仍所向披靡。其实,美国女足的人口达500万,而中国还不到1000人。中国实行举国体制,把少数人集中起来踢球;美国走“从娃娃抓起”的“群众路线”,到处都是女孩儿踢球。“脱离群众”的中国女足已陷危局。同理,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,给北大清华输送一流生源,中国必须从基础着手,花二三十年,彻底改变一代人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,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、创造性、批判思维、质疑精神、探索意识、实践能力……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最快20年”。换句话说,真的动了基础教育,就是“20年”,否则50年,甚至更长,更久……

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去发掘人的素质,育化人的素质,升华人的素质……当世界上最大的“人口大国”变成世界上最大的“人才大国”之时,就是中华民族腾飞之日!

素质教育——基础教育的基础,才是撑起中华民族崛起的脊梁!


上一篇校长简介
文章分类: 媒体报道
分享到: